香港特区政府于7月31日正式公布一项重磅教育政策调整:通过“高才通”等人才计划来港的受养子女,须在港通常居住满两年,才能以“本地生”身份申请政府资助大学学额。此举标志着香港人才引进政策与教育资源分配机制进入精细化调整新阶段。
“本地生”资格全面收紧
新规将符合资助资格的“本地生”严格限定为三类人群:
居港要求明确量化
分阶段过渡安排
须满2年 |
此次调整直指近年来引发社会争议的教育套利现象: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曾指出:“需确保公帑善用,签证持有人应在港居住一定时间以显示留港发展意愿”。
对本地学生:资源分配更趋公平
新规实施后,预计每年减少百余名非实际在港者竞争资助学额,缓解本地家庭对学额稀释的担忧。2024年香港DSE考生仅5.08万人,资助学位录取率约29.5%——每一席位的公平性都关乎社会信任。
对人才家庭:区分“真定居”与“身份投机”
对香港教育生态:强化“在港关联性”
政策将“在港就读”或“持续居住”作为享受公共教育福利的前提,体现 “权利与义务对等” 原则,推动人才家庭真正扎根而非仅利用身份红利。
执行挑战:居住证明与跨境就学界定
新规要求提供两年全日制就读记录或详尽的出入境证明,操作层面需教育机构与入境处系统协作,跨境学生的“在港关联”认定标准也需进一步细化。
香港此次调整绝非关闭大门,而是为真正扎根的家庭加固福利——当"教育套利者"退场,留给人才子女的将是更公平的资源与更清晰的路标。正如香港教育局强调的:“公帑必须用于建设香港的未来力量”。
香港需要的,从不是匆匆过客,而是共建未来的同行者。
若您属于以下群体,今年9月前的决策将影响子女未来60万学费差异:
我们提供新政专项解决方案:
⏰ 立即行动提示:
让政策调整成为您家庭的红利跳板,而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