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磅新规!高才通子女需居港满两年才能享受本地生学费福利
作者:admin   时间:2025-09-11   浏览40 次

香港特区政府于7月31日正式公布一项重磅教育政策调整:通过“高才通”等人才计划来港的受养子女,须在港通常居住满两年,才能以“本地生”身份申请政府资助大学学额。此举标志着香港人才引进政策与教育资源分配机制进入精细化调整新阶段。


 一、政策核心要点

  1. “本地生”资格全面收紧
    新规将符合资助资格的“本地生”严格限定为三类人群:

    • 香港永久性居民
    • 持单程证人士
    • 首次签发受养人签证时未满18岁,且居港满两年的受养人
      而持工作签证、优才/高才通等入境计划签证者,不再具备申请资助学额的资格
  2. 居港要求明确量化

    • 需提供两年期内在香港全日制学校就读证明(如跨境上学需持续在港接受教育)
    • 或通过入境处出入境记录证明:两年内每年离港不超过90天(约9个月在港)

  1. 分阶段过渡安排

    入学学年
    申请周期
    居港要求
    2026/27学年
    2025年10月起
    无限制
    2027/28学年
    2026年10月起
    须满1年
    2028/29学年起
    2027年10月起
    须满2年

二、政策出台背景:狙击“考试移民”

此次调整直指近年来引发社会争议的教育套利现象

  • 漏洞利用:部分高才通子女未实际在港生活学习,仅凭受养人身份以“本地生”资格报考香港中学文凭试(DSE),并通过自修途径低分竞争资助学额。本地生学费仅约4.21万港元/年,而非本地生高达14万至20万港元/年
  • 数据激增:2022/23至2024/25学年,通过联招录取的受养人学生从62人增至185人,三年增长近两倍。
  • 资源挤占:香港8所资助大学每年仅提供约1.5万个资助学额,竞争本就激烈。政策原意是避免人才家庭分离,而非为“空挂身份”者提供升学捷径。

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曾指出:“需确保公帑善用,签证持有人应在港居住一定时间以显示留港发展意愿”。


三、政策影响深度分析

  1. 对本地学生:资源分配更趋公平
    新规实施后,预计每年减少百余名非实际在港者竞争资助学额,缓解本地家庭对学额稀释的担忧。2024年香港DSE考生仅5.08万人,资助学位录取率约29.5%——每一席位的公平性都关乎社会信任。

  2. 对人才家庭:区分“真定居”与“身份投机”

    • 实际在港者权益不变:真正安排子女在港读书的家庭(包括跨境学生)完全符合新规要求。
    • “考试移民”路径被堵:依赖中介操作“无需来港→自修DSE→低成本升学”的灰色通道宣告终结。
  3. 对香港教育生态:强化“在港关联性”
    政策将“在港就读”或“持续居住”作为享受公共教育福利的前提,体现 “权利与义务对等” 原则,推动人才家庭真正扎根而非仅利用身份红利。

  4. 执行挑战:居住证明与跨境就学界定
    新规要求提供两年全日制就读记录或详尽的出入境证明,操作层面需教育机构与入境处系统协作,跨境学生的“在港关联”认定标准也需进一步细化。



结语:平衡人才引进与教育公平的关键一步

香港此次调整绝非关闭大门,而是为真正扎根的家庭加固福利——当"教育套利者"退场,留给人才子女的将是更公平的资源与更清晰的路标。正如香港教育局强调的:“公帑必须用于建设香港的未来力量”

香港需要的,从不是匆匆过客,而是共建未来的同行者。

若您属于以下群体,今年9月前的决策将影响子女未来60万学费差异

  • 高才通/优才获批家庭:子女若计划2026年考DSE,此刻插班是最后窗口(2026年10月报考需住满2年)
  • 硕士在读人才配偶:配偶读书的2年正是子女累积"在港记录"的黄金期
  • 计划2025年移居者:延迟1年插班=子女推迟1年享受本地生学费

我们提供新政专项解决方案:

  1. 锁定稀缺资源:跨境校网名校(如北区凤溪中学)、全寄宿制直资学校(如培侨书院),确保满足"每年离港≤90天"硬指标
  2. 全流程合规护航:从《居港时间承诺书》签署到24个月后签发《教育福利确认书》,步步为证
  3. 紧急补救通道:子女超16岁家庭,可转接大湾区港人子弟学校(深圳培侨/广州民心)过渡

⏰ 立即行动提示:

  • 2026年DSE考生:须在2024年9月前入读香港学校
  • 2027年DSE考生:最迟2025年9月插班

让政策调整成为您家庭的红利跳板,而非风险!